新闻资讯中心News Center
400-014-4913
静电放电(ESD)是电子设备失效的主要诱因之一,其破坏机制复杂且具有多重物理特性。根据IEC 61000-4-2标准及行业实践,ESD对电子产品的损害可归纳为以下四大核心特性,并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。
危害机制 介质击穿:高压在微秒级时间内击穿芯片氧化层,导致半导体结构烧毁。 PCB电弧效应:8kV接触放电可在PCB走线间形成电弧,引发金属熔融(IEC标准中的D级失效案例)。
设计挑战 常规电路工作电压仅数伏,而ESD电压超出其耐受极限数个数量级,需依赖TVS二极管强制钳位。
破坏机制 感应电压冲击:大电流通过导线寄生电感产生千伏级瞬态电压,击穿MOS管栅极(“意外天线效应”案例)。 能量集中烧毁:短时高能量在微小接触点造成局部熔融。
防护关键 TVS二极管需具备高峰值脉冲电流(如ESD12B550TR的50A@8/20μs)和低钳位电压(如ESD5D003TA的6.5V)。
耦合路径 容性耦合:高频电场通过分布电容干扰信号线。 感性耦合:瞬变磁场在回路感应电压。
典型现象 未端接的双绞线易受ESD磁场干扰,导致通信误码(“双绞线抗ESD优化”案例)。
ESD防护设计要点 分级防护策略 端口级防护:TVS二极管(如ESD3V3D250TA)响应时间<1ns,钳位电压低于IC耐压。 板级滤波:磁珠+电容组合抑制高频残余能量。
PCB布局优化 缩短TVS走线(<20mm),避免“意外天线效应”。 星型接地:ESD电流直接泄放至机壳地(IEC测试中的GRP平面)。
案例验证 某呼吸机在15kV空气放电测试中失效,通过增加静电吸收器(EOB)和优化接地路径,干扰电压降低80%(ASIM整改案例)。
结论 ESD损害的本质是高压击穿、大电流烧毁、宽频干扰和多路径渗透的综合作用。有效防护需结合: 堵(屏蔽):减少电磁辐射耦合。 防(绝缘):避免直接传导路径。 疏(泄放):TVS二极管快速泄放电流。
通过TVS选型优化、PCB布局改进及系统级EMC设计,设备可满足IEC 61000-4-2最高等级测试要求。
一、ESD二极管结构分类与原理 1. 单向ESD二极管 结构:单PN结,阳极(A)连接被保护线路,阴极(K)接地。 工作原理: 正向导通:正常信号无影响(低压降); 反向钳位:ESD负压脉冲触发雪...
中国自主
品牌,更放心
多年研发经验
造就优秀产品质量
所有产品均可开具增
值专用发票
产品技术支持
7x24小时保障